第三十九节 春季攻势(2/3)

,因为工厂里生产不出粮食,最多只能加工粮食而已可同样的,也正是这三个特点,决定了轰炸对农业的危害性反而要小得多

不说别的能够产出1万吨小麦地农场面积过了25000亩,约和17平方公里而对付一座市区面积有17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至少需要投下5000吨燃烧弹换句话说,用5000吨燃烧弹去摧毁10000吨小麦,这个经济账是很明显的,除非唐帝国生产出的燃烧弹多得成山,不然的话,就不可能通过摧毁农业的方式来击败美国

可问题是如果能够导致美国粮食全面检查,最终导致粮食危机,在美国国内引发大规模的饥荒的话,那么战争肯定会很快结束,因为谁都知道,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别说军队无法作战,就连百姓都会造反

28年中期,在薛希岳的幕僚班子里就有人提出了针对农业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当时被人看着了笑话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重视薛希岳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当时为了敷衍那名提出建议的幕僚,薛希岳就让他去做一份相关的报告出来一个月后,这名幕僚就交上了报告这已经不是一份用来让首相消磨时间的报告了,而是一份结合了大量情报,以及根据众多实际情况,对美国农业承受打击的能力,以及要在美国引发饥荒所必须要达到的摧毁能力所做的一份全面的分析报告

薛希岳看完了报告后,也认识到,如果真能够在美国引发一场大饥荒的话,那么战争就会很快结束随即,他就让这名幕僚官员组织人员,做了相关的深入研究

实际上早在28年初的时候,情报部门就判断美国在29年很有可能出现粮食歉收的情况当时,情报部门主要是依靠美国的农业人口,以及化肥产量进行的相关推算,认为美国在29年的小麦收获量将比28年降低大概两成,而29年的粮食总产量很有可能低于最低需求量,从而产生饥荒

战时与平时的粮食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和平时期,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是依靠市场手段调节粮食的生产与供应,而国家战略储备粮仓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市场上地粮食价格以及应付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粮食减产按照战前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1年的时候,美国人均年消耗粮食大概是450公斤这基本上与唐帝国相当,而同期世界平均人均粮食年消耗量大概是325公斤按照这一情况,325公斤是美国在平时的最低粮食保障基础

战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进入全面战争后,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用配给制取代市场体制,即粮食由政府统一征收,然后再按照配给标准发放给每一个人22年,唐帝国的人均配给粮食为420公斤,23年为390公斤,24年粮食丰收,提高到了440公斤,25年要支援德国减少到了420公斤,26年再次减少到了390公斤,27年德国与波斯的粮食产量增加,提高到了420公斤,28年粮食丰收,再次提高到了450公斤,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可以说,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唐帝国能够在战争期间保持国内期稳定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美国的情况则没有这么好了24年,美国人均粮食消耗量是455公斤,到25年的时候人均配给420公斤,26年密西西比河出现洪灾,加上需要向大量盟国提供粮食,骤然减少到了375公斤,27年近一步降低到了350公斤,28年则降低到了330公斤,这已经接近了极限供应量按照当照帝国情报部门的估计,如果美国在29年的粮食人均供应量降低到了390公斤以下的话,那么美国就将爆发严重的饥荒而28年的供应量已经非常接近爆发饥荒的红色警戒线了

也正是如此,当时薛希岳才会批准手下的幕僚人员去做相关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到28年底,大部分的评估工作已经完成了,而且薛希岳也拿到了几份内容详细的报告在他拿到的第一份报告中就着重强调了美国的粮食结构,以及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地域不平衡性

当时,唐帝国能够保证粮食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唐帝国的粮食结构是相对均衡的,其中小麦与水稻的产量各占了四成左右,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也不低相反,美国的粮食结构则比较单一,其中小麦就占到了七成,土豆与玉米占了两成五,而水稻的产量还不到半成

这也是因为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与东方人不一样,而在主要的农作物中,小麦的单位产量是最低的,水稻的单位产量要高得多,虽然玉米,土豆的单位产量比水稻还要高,但是当时这两种农作物还没有成为主要的食物也就是说,如果29年美国的小麦产量骤然降低的话,那么美国就将闹饥荒了

同样的,美国在粮食生产的地域结构性问题上也很严重美国最主要的产粮区就是东南部,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平原地区这与美国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东北部与五大湖地区的气温偏低,而且平原分布狭窄,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场地有限而美国中西部地区又以沙漠,戈壁为主,缺少水资源,也难以发展农业,西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面积狭小,不可能承担起主要的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就只有东南部与密西西比河流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海魂】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九节 春季攻势〗地址http://wap.77gp.net/43/43147/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