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爱才如命(2/3)

是一亿块大洋,因为他是后世赫赫大名的沈鸿啊!

沈鸿于1906年5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小学都没读完就因病辍学,此后就再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但他一直勤奋自学,知识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他设计制造的弹子锁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成功地远销海外,沈鸿也因此在国内有了一点名气。但胡卫东却明白这对沈鸿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历史轨迹不发生改变的话,沈鸿将会一点点成长为世界级的机械专家,并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出罕有人及的卓越贡献

因此,现在胡卫东看中的自然不是沈鸿目前的技术能力。而是他那简直是深不见底的无穷潜力,尽管沈鸿现在已经不算年轻了。要知道,历史上沈鸿基本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实践的条件也极其落后(这一点爱迪生等人的条件比他强多了,世界顶级的科技水平与工业基础摆在那里。),其中37-55年之间这么长时间内由于环境所限,他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什么提高的空间,但他最后依然成长为无人可以忽视的世界顶级机械专家,其对机械的卓越天赋是显而易见的。

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历史上的万吨水压机项目,沈鸿不过仅仅在苏联参观了一下,连其内部结构也不知道(不过也正因为这样,逼我们研发出了不少独有技术。),回国后却在伟人的支持下硬是将中国自己的万吨水压机搞了出来,而且他同时还负责另外八个大项目,也都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与一般的专家只专精于一两个小领域不同,沈鸿从小巧精密的弹子锁、到体积庞大的水压机、轧钢机、水轮机,每个领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不多见

此外沈鸿的领导力与管理能力也非常卓越,这对一个科技专家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而且胡卫东很清楚,别说是现在的苏区,这种既擅长科技研究又具有领导力和管理才能的综合性人才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都是到处抢着要,这无疑令沈鸿的价值进一步增加,要知道目前中原苏区虽然科技人才已然不少,但这种科研与管理双优的杰出人才,满打满算也只有竺可桢、孙越崎、李四光、华罗庚这区区四个人而已,甚至即使加上有培养潜力的也不到十个

对于沈鸿这种自学能力极强(其实沈鸿经过二十年的自学,现在的文化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大学生了。)、而且社会阅历已很丰富的成年人,胡卫东觉得自己没必要像对吴运铎那样手把手地教导,只是给他特别开了一张通行证,让他可以随意到苏区任何一个学校和工厂学习观摩、甚至参加生产实践,同时建议他尽可能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三十二章 爱才如命〗地址https://wap.77gp.net/38/3804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