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二章 科举作弊和反作弊(2/3)

通过提前收买的贡院胥的配合,将两人的试卷互换。

甚至于,出现过考生不入考场,让枪手代替自己进场考试的事情。

当然,这计嘱题目也好,改易试卷、拆换家卷也罢。

都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

这是衙内们,而且是顶级衙内,才能玩的手段。

而在这些作弊手法之上,还有一种更加返璞归真,但章衡没好意思的说的作弊手段——做暗号!

这是真正的关系户,才能用的办法。

譬如说,真庙时的翰林学士杨大年曾知贡举。

在当年科举前,杨大年还未被正式任命为知贡举的时候。

其家乡的贡生们,登门请教,当问到当年科举的时候,杨大年假装发火,拂袖而去,落下一句:于休哉!

等到到了阅卷的时候,所有呈文上有‘于休哉’的人,全部中举!

还有就是,赵煦上上辈子在今年科举中出现的那桩公案——苏轼知贡举,其门生,同时也是后来被人称作‘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就在今年的科场上。

无论是在考前,还是考试结束后,李廌都很得意,甚至曾放出豪言——苏公知举,吾之文必不在三名后!

结果,当放榜的时候。

李廌名落孙山!

为此,李廌的乳母,还自杀了。

苏轼因此愧疚不已,写了一首诗给李廌——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简单的说就是——我眼瞎,把别人的卷子,看成你的了,把你的卷子看成别人的了!

那苏轼把谁的卷子,看成是李廌的呢?

答案是——章惇之子章持。

因为,章持在考试前,一直在老家跟着章惇守孝。

在守孝期间据说是跟着老父亲,天天钻研苏轼的文章。

于是写出来的文章,让苏轼误以为是受自己影响很深的李廌。

而李廌为了避嫌,故意偏离自己的风格。

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被苏轼认为是某个新党的士子——坊间说是章持。

如今,章衡知贡举,这个公案注定是不会发生的了。

因为,章持需要避嫌。

今年的科举,他已经放弃。

想着这些,赵煦就下意识的摩挲了一下双手,然后看向章衡,问道:“章卿,如今科场之弊,何风最盛?”

“自然是怀挟!”章衡没有思考,直接答道。

这很好理解。

其他作弊手段,要么需要有背景,要么需要有关系,要么需要有很多很多钱。

或者,三者都必须具备。

只有这带小抄,众生平等,人人都能学,而且一学就会。

“自真庙以来,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完备……”

王子韶在旁边帮腔:“臣听说,如今汴京城中善抄小字之笔工,每抄一本,索价百贯以上!买者却络绎不绝!”

范百禄补刀奏道:“臣听说福建路有建阳书坊,坊中图书,行销天下,今书坊中就有商贾专刻科举条目,撮载纲要,皆蝇头小册,于是天下士人皆购其书,以充怀挟之用!”

赵煦听着,却是不怒反喜。

为什么?

因为这在他看来,是资本主义在大宋开始生根发芽的标志!

你看——都有资本家,敢冒着杀头的风险,专门给客户提供,专用小抄的图书了。

这妥妥的就是资本主义的行为!

只能说,不愧是福建人。

就是胆子大,路子野,敢闯敢干!

也就难怪,泉州港在开港后,能迅速后来居上,取代明州、广州和杭州的地位,成为南宋时期的天下第一港甚至是全球第一港!

当然了,他也只是嘴角笑了一下,就赶紧收敛起来。

为了遮掩,赵煦看向章衡,假作正经的问道:“祖宗可有制怀挟者的条贯?”

章衡低下头去:“回禀陛下,真庙时曾有脱衣搜身查验之策……”

“然而,大中祥符年间,真庙为重士大夫,下诏废绝此术!”

“理由呢?”

“脱衣搜身查验,失取士之体!”

士大夫都是君子。

怎么能因为,一小部分人带小抄,就让所有人都脱衣接受胥吏的搜身查验呢?

这太不体面!

也不符合朝廷尊重士大夫的国策。

这也是大宋朝的畸形和别扭所导致的必然。

得国不正,加上太宗北伐失利以及澶渊之盟的双重打击,使得合法性被动摇。

于是,就只能和士大夫妥协、让步。

于是就只能通过让渡权力给士大夫阶级,来稳固统治基础,确立新的合法性——以文御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自然的,士大夫的地位和人格,就必须尊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更新章节〖第九百七十二章 科举作弊和反作弊〗地址http://wap.77gp.net/275/275271/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