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为什么这么做(2/3)

眉头。这里就不得不说,大唐的府兵军制了,后世所有人的印象当中,当兵打仗是有钱的,而大唐仅仅岁入一千万贯,凭什么养得起全国接近八十万士兵?!

实际上这里是有误解的,首先,府兵制是没有军饷的。也就是说,当府兵是没有钱的,这是因为府兵在国家给你发了均田制永业田的时候,你需要服兵役,所以没钱可以拿,不仅仅没钱,府兵还还需要自己准备购买轻武器。

比如说弓、横刀、以及自带粮食!没错,府兵服役的粮食是自带的!当然这说的是非战争时期。而这些武器平时由朝廷保管,服役时拿着朝廷出具的证明领取相关武器。

而朝廷负责的只有铠甲,但是铠甲是可以轮换使用的。

所以大唐的军队对朝廷资金消耗极低。

但这里面有特殊的军队,比如说戍边,守卫边境的军队超过一年后是可以拿到军饷的!但是这部分的士兵不多,对大唐朝廷来说,负担自然也就很轻松。

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无法在这些附庸小国长期驻军的原因,因为驻不起。

“不冲突啊,这部分府兵父皇可以雇佣啊。”李恪咧着嘴笑着道。

李世民有些懵逼,显然不太懂。

“这是大唐皇室为了体恤边疆将士,然后由自己的内库出钱雇佣立功府兵解决边疆战士的粮食问题,这又不是国家行为,跟国家的府兵制不冲突。”李恪笑着解释了一下。

李世民:“……”你这不就是换个说法吗?不过仔细想想,好像……确实可以说的通?而且这也宣传了他李世民的声望,让他在底层士兵当中颇有威望。

想到这里,李世民古怪的看了一眼李恪,怪不得他能一己之力弄的整个朝臣和世家都无能为力。

“你还没解释为什么非要从内地运粮。”李世民看着李恪问道。

李恪有些头疼,这个东西不好解释,这是属于经济问题了。

在这个时代的人内心里面,比如西域打仗了,为了节省朝廷资金,自然是直接从河西走廊陇右道调粮,这本没有错。

但是陇右道虽然可以产粮,但目前来说产量和余粮都不多,抽粮太多,必然会造成当地粮价上涨。

而一个国家的产量是恒定的,吃粮的人也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总量是不变的。

看似从内地调粮消耗了七成,但实际上这七成是被运粮的府兵吃了,而这些运粮府兵家里面的粮食就剩下来了,百姓的粮食无法大量保存的时候,自然就会卖出去的,所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最新更新章节〖第149章 为什么这么做〗地址https://wap.77gp.net/252/25243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