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香港见闻(1/4)
萧逸臣在香港机场和李桉分手道别,他入住酒店之后并没有急着联系陈阳中,而是根据前世的记忆详细的规划了这次在香港的行程安排,需要见哪些导演、准备和哪些演员洽谈、要和哪几家电影公司合作,萧逸臣都列出了一个详细的名单,然后他才拨通了陈阳中的电话。
得知萧逸臣人已经到了香港,陈阳中立刻就赶到了他下榻的酒店。萧逸臣向他说明来意之后,陈阳中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做顺水人情的好机会,所以他毛遂自荐,自愿充当萧逸臣这次香港之行的中间人。
要了解香港电影,萧逸臣觉得自己绕不开两个人,一个是邵逸夫,一个是邹文怀。“邵、邹二人都头脑优秀,有魄力。无邵逸夫的勤奋,香港电影不能如此‘,猪,猪,岛, 高速起飞’,形成继好莱坞之后的‘制造梦境的工场’;无邹文怀的善于放权,不能从工场解脱而迅速建立独立制片人制度,在工场衰落后,香港电影就不免会有一个时期处于低潮如美国、日本。两人先后相承,维持了香港电影二十余年的繁荣局面,不得不说是气运。”萧逸臣记着在后世一本名为《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的书中,当事人张彻如此的评价邵逸夫与邹文怀这两位香港电影史上重要的制片家,也很到位的指出了他们俩的作用与地位。
萧逸臣首先想要见的是邵逸夫,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执掌的tvb王国是目前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在本港有着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邵氏出品的影响力,甚至在港资还未全面启动北上掘金潮之前,便已先行渗入内地,tvb制作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被一代人奉为“经典”;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
不仅如此,邵逸夫对推动香港电影的发展亦功不可没,他可以被视为是华人电影史的“活古董”。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他与几位兄长联袂称霸整个东南亚的电影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地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由邵逸夫独掌大权的局面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57年,他只身赴港创业,一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在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摩登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九章 香港见闻〗地址http://wap.77gp.net/207/207049/49.html